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(六)

    浏览量:910次分享

    0

  接《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(五)》。

  再回京师,元祐文章,世称苏黄。

  元丰八年(1085年)三月,随着宋神宗的去世,北宋政坛又酝酿着一场巨变,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,皇太后垂帘听政,重新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、吕公著、文彥博等旧臣,熙、丰年间被贬斥的人士陆续被召回朝廷,在朝者也得到升迁。黄庭坚也因司马光推荐,于四月以秘书省校书郎入馆。六、七月间到京师。

  元祐元年(1086年)三月,司马光言:“校书郎黄庭坚好学有文”,即推荐他与范祖禹、司马康等共校定《资治通鉴》。十月,除宋神宗实录院检讨官、集贤校理。

黄庭坚-1.jpg

  元祐二年(1087年)正月,黄庭坚除著作佐郎。元祐元年黄庭坚到汴京后,又与苏东坡在一起了。自从与苏东坡订交后,一直把苏东坡视为自己的师长,他对苏东坡的人品、才华、学问、书法都给予高度评价。他说:“公才如洪河,灌注天下半。”“文似离騒经,诗窥关睢乱。贱生恨学晚,曾未奉巾盝。”“先生古人学,百氏一以贯。见义勇必为,少作裒俗懦。”“公文雄万丈,皦皦不自乱。”他将苏东坡看作情意相契的知己,尤其在波潏云诡的元祐政治舞台上,成了苏东坡的热诚追随者。一直到元祐四年四月间,两人度过甚密的岁月期,互相唱和诗就有三十五题之多。

  此时,黄庭坚的诗名越来越大,超帙苏轼门下的其他作家,可与苏东坡相颉頏。苏黄的不同诗风形成了双峰对峙、两水分流之势,正如刘克庄云:“元祐后诗人迭起,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,一种则毅练精而情性远,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。”胡仔云:“元祐文章,世称苏黄。”在汴京的六年,是黄庭坚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日子,官职也达到一生的顶点,这阶段他写了很多阐发禅理的禅境诗,既是诗歌创作鼎盛时期,也是他禅学研究的深入时期。

  未完待续《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(七)》。


  • 0条评论
    最新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