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《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(一)》。
少年黄庭坚,聪颖早慧、长辈传学。
黄庭坚出生于一个书宦之家,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。祖父黄湜,以进士赠朝散大夫。父亲黄庶,字亚夫,庆历六年进士,至和二年知康州,因为人守正不阿,不愿趋炎附势,所以仕途蹇滞,困顿下僚。有诗名,句律奇崛,世称山魈水怪著薜荔之体。叔父黄廉,字夷仲,嘉祐年进士,后官至陕西路都转运使除给事中。是一位勤政爱民,执法严明之士。
他们的政治思想、人品操守、治学态度,都对黄庭坚有很大影响。但因私田苦薄王税多,诸弟号寒诸妹瘦。清寒的家境,使黄庭坚能接近民众,同情民众的疾甘。
黄庭坚聪颖早慧,自幼就有读书警悟的声誉,读书数遍即能背诵,舅父李常去他家,随便取架上的书问他,黄庭坚都能对答如流,李常非常 赞赏,称他一日千里。
七岁时作牧童诗云:骑牛远远过前村,吹笛风斜隔垄闻。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
八岁时作送人赴举诗云:送君归云明主前,若问旧时黄庭坚,谪在人间今八年。令人惊叹不已。
嘉祐三年(1058年),黄庭坚因父亲的去世,家境更为窘困,于十五六岁时,就追随舅父李常游学淮南。黄庭坚在《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韻》云:少也长母家,学海颇寻沿。诸公许似舅,贱子岂能贤。
李常,字公择,颖悟好学,才思敏捷,少年时曾读书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的僧舍,取书其中,朝夊吟诵,出仕之后,成为饱学之士。黄庭坚在李常的影响下,学业大有长进,言行一似乃舅。
嘉祐六年(1061年)黄庭坚十二岁,相识孙觉,受到孙觉的赏识,并成为其女婿。孙觉,字莘老,是当时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。黄庭坚在《祭外舅孙莘老文》中回忆当年从学情况,“我初知书,许以远器,馆我甥室,饮食教诲。道德文章,亲承讲书。有防有范,至今为则。“
少年时期的黄庭坚,在长辈们的教导下,初步形成他的儒家正统观念,引导他走上人生的道路。
嘉祐八年(1063年)黄庭坚获乡试第一名。治平元年(1064年)赴京参加礼部省试,落榜。治平三年(1066年)秋天,黄庭坚再赴乡试,诗题为《野无遗贤》,当考官李洵读到诗中”渭水空藏月,传严深锁烟“时,不禁击节称赞,谓”此人不惟文理冠扬,异日当诗名扬四海。遂膺首选再获乡试第一。
未完待续《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(三)》。